数据标注在AI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丨AI或许让人类变得更聪明

发布时间:2022-02-11 14:56:56 阅读次数:439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科技公司投入资金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测评和学习领域大的场景上来看,教学、管理与评价是三个主要应用方向

  具体到细节上,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最重要的是,AI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有可能让教育者千百年来“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得以实现,进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与效率公平等核心问题

  当然,大批量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实现精准化匹配,背后需要数据标注行业的支持。

  AI教育中用到的数据标注类型

  · 2D拉框

  标注出教师与听讲人:

  ·多边形

  标注出图片中的人物:

  ·视频标注

  标注出视频里的人物

  以上这些数据因为涉及到人脸等比较私密的内容,因此数据安全性也是标注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AI教育不能做什么

  AI+教育作用不能被夸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是该校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他梳理了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可能扮演的角色:

  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

  还有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与汇集的智能代理,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等等。

  现今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的融合,让更多的AI教育产品不断涌现,在给传统学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有人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会被代替,但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能片面夸大技术的作用,要把重点放在教育本身。

  而且当人力和机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时,相信爱技术会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隐私保护 AI+教育不能突破底线

  智能教育产品了获取学生的人脸、表情、指纹等个人信息,很多人提出了隐私方面的疑虑,网络安全专家、曾任360首席隐私官的谭晓生认为,一些教育类产品的信息采集方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当然,在科技进步和隐私保护之间是有一个平衡,不同的时代,平衡点也不一样,甚至有时显得有些微妙。”谭晓生认为,数据获取、保存、使用是有底线的。

  2019年8月,瑞典数据监管机构(DPA)对当地一所高中开出第一张基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罚单,金额为2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4.8万元)。原因是该校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的出勤率。

  同年10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并应当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网络运营者应当设置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和用户协议,并指定专人负责儿童个人信息保护。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

电话

17791672784

扫一扫,关注我们